2013年5月18日 星期六

要升級中片幅數位系統 嗎? 讓趙嘉來告訴你~

本文引述於瘋攝影
http://t17.techbang.com/topics/7048-to-upgrade-the-medium-format-digital-system-zhao-jia-to-tell-you-so?mode=print&page=1



曾出版過 頂級攝影器材《傳統篇》《數位篇》佳能鏡界等書籍的趙嘉,總是被攝影朋友詢問過一個問題:「有了35mm的 旗艦單眼相機 後,還需要晉級到 中片幅 系統嗎?」、「究竟要等 Canon 1Ds Mark IV,還是直接買數位機背呢?」其實就趙嘉自己多年的使用經驗,確實有幾點差異要跟大家說清楚講明白。大家準備好了嗎?



畫質當然是數位機背較優

首先,就最佳畫質而論,數位機背和 135mm 頂級數位單眼的畫質可以說是天差地別,完全不能相比。135mm 數位單眼的畫質不如中片幅數位機背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還是兩點。

第一是和片幅有關。在畫素總數相同的情況下,CCD 尺寸越大,單個畫素面積越大,畫質就會越好。1,200 萬畫素等級135mm 全片幅數位單眼相機的畫質比相同畫素等級的小 DC 好很多,2,200 萬畫素等級中片幅數位後背的畫質比同等級的135mm 全片幅相機好很多也是一樣的道理,更別說 3,900 萬或者5000∼6000萬畫素的數位後背了。


第二,CCD 的成像品質本來就要比 CMOS 更好。目前 135mm 數位單眼相機(包括頂級的產品)都還是使用 CMOS 加上低通濾波鏡技術,CMOS 的優點是成本低、省電、發熱量低、高 ISO效果好。但是,雖然解析度已經超越大部分正片,135mm 數位單眼相機的寬容度還是遠遠不如底片,色彩和焦外成像的質感也和底片差很多,強光下容易產生紫邊,大對比度的光線條件下強光和暗部細節損失也比較嚴重,以及暗部的噪點問題等。所以,135mm 數位單眼目前還不太能適應高動態要求的題材。

另外,低通濾波鏡會降低光的通過量,使得 CMOS/CCD 的寬容度下降,進而影響最終成像的品質。而且低通濾波鏡較利易於直射光線通過,當數位機背安裝於技術相機並搭配使用鏡頭移軸或搖擺技術,以及斜射光線比較多的時候,對成像四角以及整體都有很大的影響。

所以,頂級的中片幅數位產品都不能用低通濾波鏡。事實上,在所有中片幅數位單眼相機和數位後背中,只有一款用到了低通濾波器,而且還是選購配件,就是同時代最便宜的中片幅數位相機 Mamiya ZD。

還有一個技術細節,無論是哈蘇、利圖、徠卡還是 Phase-One的中片幅數位產品,它們使用的 CCD 廠家只有兩個選擇,不是柯達就是達爾薩(Dalsa)。網路上有一些文章分析這兩家產品的異同,而且把它們之間的差異說得很嚴重。因為大多數廠商的中片幅數位產品我都有在用,我個人覺得這兩家之間的成像差異並不是我們這種一般使用者可以辨別的。

事實上,CCD 之間的成像風格差異會被廠商最終產品的差異所彌補,我就覺得用同一個 CCD 製造出來的哈蘇和飛思後背差別還蠻大的。不過,數位後背的確是一個應用領域比較窄的產品,它雖然可以把影像品質提高到極致,但是並不是萬能的。


轎車與 F1 賽車的衡量

用一個簡單的比喻來說,135mm 全片幅數位單眼相機就像轎車,而中片幅數位機背則像是 F1 賽車。許多轎車跑得並不慢,有時候廠商還會宣稱自己的某款轎車是「運動型」甚至「彎道之王」什麼的,但那畢竟還是轎車,要是上了賽道和 F1 賽車跑一圈,實在是沒什麼好比的。

不過,換個角度來看,F1 賽車在馬路上跑也不太實際,除了底盤過低,想多坐幾個人或者載個箱子什麼的也都無能為力。所以,端看你想要的是一個平時能開的、通用性高的轎車,還是一個在賽道上跑得更快的賽車來決定。

回到相機來說,高 ISO 的畫質就不是中片幅數位機背的強項。哈蘇和利圖都宣稱,自己新的機背在 ISO400 甚至 ISO800 時的畫質有多麼好,但在我看來,各家機背 ISO400 的畫質都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其實沒什麼實用價值,數位機背的優勢還是在低 ISO 上。

當然,器材廠商或許不這麼認為,他們一直試圖利用改善演算法的方式來改善高 ISO 的畫質,不過由於 CCD 的特性,如果他們在技術上沒有新的突破,高 ISO 也就不用太在意和 135mm 系統相比了。中片幅數位單眼相機和中片幅數位機背的使用者並不多,最近每年全球的數位後背市場大約維持穩定在 7,000 台左右,其中,職業攝影師在數位後背市場中所佔比例大約在 4,000∼5,000 台左右,其餘購買者則大多數是非常資深的攝影愛好者。

中片幅數位機背的確可以提供遠比 135mm 單眼相機好得多的數位影像品質,但是價格很昂貴,選購前最好還是要弄清楚自己攝影的出發點。


先衡量對輸出品質的要求為何吧!

選擇數位機背的攝影者,當然首要考量還是出於對圖片品質的要求。客觀地說,如果不考慮黑白底片,以及類似 Kodak 25 這樣特殊的專業負片,在放大能力上,目前 3,900 萬畫素的數位後背在大多數情況下絕對可以超過 6×4.5cm 甚至 6×6cm 底片的效果,有些題材甚至可以達到 4×5 英寸底片的水準。

底片不是不好,而是目前在影像應用上大部分情況都需要數位檔,因此底片沖印之後,還需要把檔案數位化,在許多地方還會再損失一些細節,因此最後呈現的結果,原來 90 分的圖片只剩下了 70∼80 分,這樣看來,即便數位機背在拍攝時可能達不到底片那樣完美的效果 ─ 或許只有 80 分?─但是它不會在傳統沖印和數位化的過程中遭到損失,能夠一直保持 80分,反而增加了一點優勢。

當然,這裡還有另外一個因素,就是大片幅相機由於體積比較大,其實受支援系統以及環境(特別是風)的影響非常大。因此,在野外使用大片幅相機拍攝的精確度通常很難和棚拍相比。如果你是一個經常在戶外拍攝的攝影者,中片幅數位後背的體積較小,實際上可以使拍攝更精準。

所以,在此消彼長的情況下,我覺得如果是以戶外拍攝為主,追求的是圖像的分辨能力,五、六千萬畫素等級的中片幅數位後背和 4×5 的底片相比還是相當有競爭力的。當然,技術型相機使得 4×5 相機可以有很多特殊的控制效果,但中片幅相機現在也有林可夫(Linhof)M679 之類的機器可以做到接近的功能,不過,那是屬於商業攝影師的需求範圍,不在此篇文章的討論範圍內。


選好系統就離手

總而言之,選擇數位後背最好還是先弄清楚自己使用的中片幅採用的是什麼系統,也就是說,你是想用數位化的自動對焦一體機,還是繼續沿用底片時代的中片幅單眼相機,或者使用技術相機。如果以數位機背的畫質而論,哈蘇、利圖和飛思在數位機背的技術上差別很細微,算是各有千秋,並沒有誰有絕對的優勢,我覺得即使是專業的客戶,90% 也看不出其中差別。

而數位化中片幅一體機的情況則有點複雜,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是,從哈蘇 H2 開始,中片幅廠商開始使用封閉系統。一體機的一些特殊技術可以使影像品質更趨完美,此後利圖、仙娜兩個數位機背廠商和祿來、施耐德合作生產了新的 AFi/HY6 系列中片幅數位相機,同樣也採取了封閉系統,甚至連硬體通用的 Rollei HY6、Sinar HY6 和 Leaf AFi 之間都不能相互換用機背。


▲北京,建外 SOHO。從光線對比大的場景可以明顯看出,中片幅數位後背使用之 CCD 的成像效果要遠遠超過 135mm 數位相機的 CMOS 成像。Hasselblad H3D-39, HCD 28mm f/4.f/16, 1/15s, ISO100(攝影/趙嘉)


這樣一來,就產生了各家自動對焦數位單眼相機只能使用自己的數位機背的現象。不過,幾乎所有的數位後背都可以使用在技術型相機上,而經由轉介面也可以使用在大多數中片幅單眼底片機上面,例如 Contax 645、哈蘇 V 系列中的 500 系列、Hasselblad H1、Fujifilm 645、Mamiya 645、Mamiya RZ67 等(實際情況請向數位機背經銷商查詢)。


各中片幅數位系統概述

由於各廠商都把自己的系統封閉起來了,所以中片幅單眼數位系統的選擇其實不是太多。我覺得自動對焦功能很重要,雖然我也用阿爾帕和金寶的技術相機接數位後背使用,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自動對焦功能還是方便很多。

Contax 645 是非常好的相機,但是它接數位後背的方式不太適合我,因為我有不少圖片是手持拍攝的,中片幅相機不用鏡間快門手持拍攝時反光板的震動實在太難解決了,我用哈蘇和利圖相機時多半也是用反光板預升加上鏡間快門拍攝。

因此,中片幅單眼數位系統的選擇就只剩下哈蘇、利圖和瑪米亞(後者現在也代工生產飛思單眼系統)。現在瑪米亞和飛思算一家人了。飛思若僅就數位後背技術而言非常好,尤其飛思後背還有獨特的休眠喚醒技術,很適合用在阿爾帕、睿思(Silverstri)、金寶之類的技術相機上做快拍,或者用哈蘇 V 系列相機、Contax 645,搭配飛思也還不錯。




飛思後背曾經是世界上佔有率最高的數位後背,實力還是不容小覷。而相對於它高品質的後背而言,之前靠瑪米亞代工的機身和鏡頭水準實在不敢恭維,顯然不是為三、五千萬畫素等級的數位相機準備的。當然,價格也是很重要的因素,瑪米亞的數位單眼鏡頭真是太便宜了!

2009 年 Phase-one 購買了利圖後背的品牌之後,如果能在 AFi機身上搭載飛思後背,對飛思系統會有長足的進步,但是這要看破產的祿來未來是否還能繼續生產 HY6 的機身,所以一切都還是未定之數。




所以我現在多數時候使用哈蘇 H 系列的單眼,而在拍攝條件比較好的情況下,我則更願意使用利圖的 AFi 系統。利圖 AFi系統主要的優勢在於所搭配的光學品質優異的德國施耐德鏡頭,另外,它使用的達爾薩 CCD 配合技術相機和對稱光學結構鏡頭時,四角的成像效果會更好一些,而未來的優勢是 AFi或許會推出 6×6 全片幅的數位機背。

不過,利圖的問題是 AFi 還是比較柔弱一點,不太適合戶外使用,再說 2008 年中才剛剛進入第二代,那時候哈蘇的 H 系列已經發展到第四代了,目前配合 AFi 系統的施耐德 AFD 鏡頭選擇也比較少,祿來破產對於 AFi 的未來也是巨大的打擊。

我依然覺得中片幅單眼相機是主流方向。在這個前提下,消費者的選擇將會在兩個主要捉對廝殺的系統 — 哈蘇 H 系列和利圖 AFi 系列之間展開。這兩家發展的方向完全不同,但是對於什麼是高品質的中片幅數位系統解決方案,這兩家廠商都給了我們一個非常精彩的答案。由於硬體和系統各有優勢,以後要比的,很可能是軟體、流程、靈活性以及代理商的服務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管理者保留「留言欄」的事先審核(刊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