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18日 星期一

要選擇德製的 G 鏡還是日製的 J 鏡 (譯文)

(本文引自「ZEISSISM蔡司主義」,原文為簡體中文,為方便網友查閱參照,Marrs轉譯為繁體中文後原文照登,方便網友查閱參照。原文網址:http://zeissism.blogspot.com/2006/09/gj.html )




但凡 Contax 蔡司鏡頭的發燒友都會有相同的疑問,同樣規格的鏡頭各有 AEG、MMG、AEJ、MMJ 等不同的版本,到底應該選擇哪一款,實在是個令人頭痛的難題。

AE 與 MM 的版本差別比較容易說明,AE 為較早期的 Contax鏡組設計,僅支援「光圈優先」模式,但MM 則為後期的 Contax 鏡組設計,支援 Multi- Mode,也就是說,除了「光圈優先」外,還支援「快門優先」和「自動程序」兩種模式。

G 代表德國製造,J 當然是代表日本製造了。那麼在具體的成像方面 G 鏡和 J 鏡會有不同嗎?雖然官方聲稱二者沒有差別,但是在眾多的發燒友當中,對這種說法卻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德制和日製的區別到底在哪裡?我想是不是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總結總結



1). 鏡頭的鍍膜:

鏡頭到手,首先注意到的是德版和日版鍍膜的區別,這也是被討論的最多的一個話題。一般而言德版的鍍膜大都呈深紫色(亦有琥珀、綠、藍等色彩),而與之相比,日版的鏡頭,尤其是廣角鏡頭呈現綠色鍍膜則比較常見。

不同規格的鏡頭表現出來不同的鍍膜色彩原本就很合理,但相同規格但不同批次的鏡頭卻仍表現出不同的鍍膜色彩。蔡司公司 T* 鍍膜的配方,頻繁的變來變去是難以令人想像的,所以我寧願相信鏡片色彩的不同來自於鏡片玻璃材質的不同。

另外一種說法是,鍍膜配方雖然相同,但是德版的 T* 鍍膜比日版的微厚。要做測量很簡單,相信不必動用比如 AFM、SEM 等昂貴設備,一台簡單的表面形狀測定儀就行了,不過為了這個去刮傷兩隻 鏡頭似乎有些得不償失。


2). 鏡片:
傳說以序號 58***** 開頭的鏡頭,使用和 Contarex 一樣的特製玻璃。Contaflex 的鏡頭?玩老鏡頭的發燒友一定非常熟悉了,那個 P85T*1.4,就憑其價格比現在 Contax的P85/1.2 紀念鏡還要貴,其實力可想而知(數量稀少也是原因之一)。

玻璃對鏡頭的影響巨大,這一點上,德制鏡頭尤其講究。日製鏡頭,一般是先設計再製作,然而玻璃的實際光學參數和設計值是有偏差的,那麼這種偏差對成像的影響也就不可避免了。然而德制鏡頭,尤其是到 APO 級的,比如哈蘇的 300/2.8、Planar 55/1.2 等,則是首先購進玻璃,測試參數,再根據參數進行鏡頭設計,這種高成本的運作方式雖然保證了鏡頭的質量,但高價與限產也就不可避免的。

從玻璃的煉製角度來講,日本多濕、德國乾燥,那麼在煉製過程中溶解在玻璃中的水分,當然是日本玻璃會較多,顯然從生產環境上來講,德國產的玻璃在光學性能較為佔優。再有,環保玻璃問題;早期的玻璃含鉛,含鉈等鑭系的過渡金屬,對成像有利(比如,氧化鉛可提高光學折射率和色散,氧化砷可澄清氣泡功能等)。對於保護環境、減輕污染,我是舉雙手雙腳贊成的,但作為一名攝影發燒友,為失去了一批性能優異的光學玻璃而不得不令人扼腕。

近期的德國、日本鏡頭都已採用新研發的環保玻璃(比如哈蘇德 CFI 系列鏡頭),雖然全新的研製技術也取得了不少令人注目的成績,但是,個人認為非環保玻璃的特性至今仍然是無法代替的。想像當年,蔡司僅僅用5枚鏡片就打造出 P135/2,這是何等的自信和實力!相同規格的蔡司,德版較日版為早,要想擁有非環保玻璃打造的鏡頭,那麼尋找德頭就不可避免了。

此外,早期的德製鏡片側面均未作消光處理,容易殘生迷走光線,在逆光時是比較容易吃光,從而降低反差,另有一說,德鏡偏黃原因也出於此,日鏡在此方面作了改進,故在抗逆光這一條上,日鏡佔優。


3). 光圈結構:

這個已經是被談老了的話題。G 版鏡頭一般是鋸齒形葉片,光圈收 1-2 檔的時候,背後有點光源存在的情況下光斑呈鋸齒狀,光圈收到1-2檔以上時鋸齒消失。而 MMJ 版的則為標準的 8 角形結構,從背景的虛化來講無疑是 MMJ 版更符合現代人的口味。





令人不解的是,早期 Contaflex 的鏡頭光圈非常的漂亮,而且並非鋸齒形狀,蔡司為何改弦更張,個中緣由耐人尋味。


4). 鏡桶構造:

雖然這個話題鮮有人討論,但是,德國和日本的生產觀念在這裡卻得到了充分的表現。縱觀蔡司鏡頭,不難發現其中的端倪,一些鏡頭經過從 G 到 J 的演變,在外形上已經發生了不小的變化,比如 135mmF2.8、180mmF2.8、200mmF3.5、300mmF4 四款鏡頭都從胖胖的鏡筒瘦身成功,都變得小巧纖細、方便攜帶。另外有一些鏡頭的變化卻不是那麼明顯,要找出它們的區別還是要下一番苦功不可。

比如從 S-Planar 60mm/2.8 到 Makro-Planar 60mm/2.8 就至少經歷了 3 個版本,第一版的 SP60 是黑屁股,而且附帶有極為優秀的消光筒。第二版還是黑屁股,但是為了節約成本,消光筒被取消。第三版變名 Makro-Planar,白屁股,而且尾部的一組鏡片被完全模塊化。這也就是說,日產的 MP 不可能像 SP 那樣對鏡頭的參數作精細調節(這種現象 在其他鏡頭上也能看得到)。

德鏡給人的感覺是在維持一定的品質的基礎上,上下浮動較大。使用德鏡,有的時候要一比、二比,甚至三比、四比才能碰到真神仙。而日鏡成像比較整齊劃一,雖然呵傑出的德鏡相比稍遜一籌,但是仍然保持相當高的水準。

從上面的例子不難看出,德鏡部件多、裝配繁瑣、容易出現誤差,但是通過耐心調製可以得到非常好的個體。而日鏡,通過大規模的模塊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品質也得到一定的保障。日本這一招,雖然有偷工減料之嫌,但也是大工業化下的必然產物,其實作為蔡司的粉絲還是應該由衷地感謝這一點,正是由於日產化以後,才大大降低了成本,使蔡司放下高貴的身價,尋常百姓也能一親芳澤。

FD16mm/2.8 AEG (日幣價格) 165,000>182,000>475,000
D15mm/3.5 AEG   (日幣價格) 280,500>420,000>700,000
D18mm/4 AEG      (日幣價格) 124,300>137,000>124,000(J)
D25mm/4 AEG      (日幣價格) 85,800>98,000>85,000(J)
SP60mm/2.8 AEG (日幣價格) 156,200>172,000>128,000(J)


從 1980 年到 1993 年,德鏡的價格普遍都翻了一番以上,而改到日本生產以後,價格基本持平或略有下降。以次推測,如果 D18、D25、SP60 維持在德國生產的話,那麼 93 年他們的價格就應該為 D18:250,000、D25:170,000、SP60-300,000 以上,相信以這個價格,能用的起的人應該不多吧。


posted by Bullcai at 10:42 A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管理者保留「留言欄」的事先審核(刊登)權~